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

充電站


從小,我就不太愛睡覺。每每都要拖到三更半夜才上床,睡前也總愛翻一下書再入眠。這樣的習慣從小學一直到現在,就算在外面玩到很晚,回到家依然會東摸西摸快到天白才闔眼。

前幾天和維尼聊天,他說到怎麼我常常很晚回家可是總要拖到很晚才睡覺。我才驚覺會造就這樣的慣性不是因為我天生夜貓子,而是家是我的充電站啊。

每天就算在外面再累再睏,早上起床上班上課暗自發誓回家一定要倒頭就睡,但一回到家就莫名輕鬆起來,連精神也好了幾百倍。

在北京這些日子,有時候醒來都還會以為自己還在台灣那個粉紅色的房間,擺滿了我鍾愛的泰迪熊,還有牆上掛著媽媽為我特地表框的矬作。偶爾還會發生Pizza在我床邊睡覺打呼的幻聽,以及窗外吱吱作響的蟬聲跟蛙聲。

我很想念鄉根園,雖然它座落在窮鄉僻壤的淡水鄉下山上,但是社區外的警衛伯伯、每次散步都會親切打招呼的鄰居、和弟弟以及朋友都愛聊天打屁的游泳池、一進門就是廚房的奇怪格局、種滿花花草草的前院、烤肉最佳地點的後院、最近的公車站需要腳程三四十分鐘的偏僻、每年都會冷到飆髒話的冬天,都永遠是我最懷念的點點滴滴。

小時候我時常埋怨爸媽把房子買在交通如此不方便的地點,就只為了爸爸的一句「這房子長得很像我小時候在嘉義的樣子」,導致我和弟弟每次出門都得遷就爸媽出門時間、太晚回家還得忍受爸媽念東念西的來載我們。不過現在回想起來,好險我們的童年是在那麼開闊的地方長大的,可以和差不多年紀的鄰居小孩一起騎腳踏車或是搖搖車在社區亂竄、到別人家的空屋大探險、帶著各自家的狗去玩耍,大人從來不用擔心我們會走丟,因為外面有警衛伯伯管著、所有的大人都認識每戶的孩子、只要開進社區的車子都會用低於時速二十的速度開著。那時候社區的住戶還沒像現在那麼多,我們小孩子時常躺在社區馬路上看星星,大人還會搬出桌椅在馬路上聊天吃東西,社區安靜到連弟弟的哭聲都能傳到隔了一條馬路的鄰居家。

在鄉根園住了十七年,社區變了很多,一起長大的鄰居也一個個搬走。那個擁有最大院子的房子換了住戶,整個院子上了欄杆,斷絕了童年探險的回憶;林伯伯、劉伯伯相繼過世;來了一戶每次在社區內開車都會超過時速四十的鄰居、游泳池塞滿了那戶永遠記不起名字的模特兒的朋友、Pizza離開了我們。

但無論如何,鄉根園還是我的家,還是在大台北地區我最喜歡的社區。所以當前幾年爸媽原本決定要搬去天母的房子,是我和弟弟極力阻止才留下。

那在社區內的小屋子永遠是我的充電站,永遠是每次當我疲憊時會想要去的地方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